中国钢铁行业2024年第一季度重要政策亮点
中国政府最近发布了一系列旨在推进减碳倡议的重大公告和行动方案。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和分析其中一些公告,并审视这些行动方案和倡议如何影响中国钢铁企业的减碳成果。尽管我们认识到这些措施只是推动的减碳一部分,但我们对政府的公告表示欢迎,因为它们符合促进可持续工业实践的方向。
自2024年3月以来发表的重要公告
- 3月13日,国务院向省级和市级政府发布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钢铁行业相关的关键行动方案包括加快能源节约、碳减排、环境保护、安全和循环利用等领域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根据行动计划,这些标准需要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但同时考虑实际产业发展、企业能力和消费者接受程度,并有序推动这些标准的实施。关于设备升级计划,钢铁行业是行动计划中列出的重点行业之一,与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电力、机械、航空、航运、纺织和电子同列。该计划旨在大力推进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和发输配电设备的升级和技术改造。
- 3月27日,包括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和应急管理部在内的七个政府部门发布了《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表示将发布关于消费品、设备和机械的能耗标准、效率标准、排放标准和安全标准等国家标准。该行动计划还提到探索在家电、汽车和电子产品标准中整合对回收金属的要求,以促进闭环材料使用。该计划旨在加强对进口再生资源的标准和政策,重点扩大进口的品种和规模。
- 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这些措施明确指出,政府将支持展示领先技术能力、具有显著减排效果和明确示范效果的“双碳”领域项目,并于3月30日发布《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一批)》的项目。清单中的减碳项目包括炼铁相关的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商业化示范项目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及固碳示范项目。
气候转型亚洲Transition Asia的见解
在与中国钢铁企业的互动当中,我们了解到行业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面临多个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缺乏具针对性的行业低碳转型措施以及市场对低碳钢产品需求不明确,钢铁制造商将需要负担绿色钢材溢价。此外,低碳技术带来的经济性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对重大资本投资持谨慎态度。
修订关键国家标准可为绿色产品需求提供明确信号
尽管新的行动方案未能解决钢铁制造商面临的所有挑战,但国务院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及七个部门协同努力加强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行动旨在促进在未来两年内完成或修订294项关键国家标准。我们预计这些标准将逐渐鼓励个人和企业使用低碳产品。推出修订标准将带动绿色采购,为产品制造商提供强劲的需求信号,并可能刺激对低碳产品和钢铁资源的需求。
排放交易市场正在向钢铁行业扩展的清晰信号
随着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定于2026年正式实施,进入欧盟的碳密集型商品(包括钢铁),必须支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隐含的碳排放相应的碳价,已经支付的碳价可以从中抵减。目前,中国的排放交易市场仅包括电力部门,如果扩展碳排放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将受CBAM影响的钢铁产品纳入其中,便可将中国钢铁制造商支付的碳价格留在国内,缓解CBAM可能造成的冲击。
我们欣然看到最近的发展和公告为减碳倡议奠定了基础。例如,彭博社的一篇文章提到,负责排放许可证交易的生态环境部已要求,就解决许可证超额分配和设定下一年度剩余额度限制的草案计划征求反馈,为新行业的进入铺路。此外,从5月1日开始,中国上市公司将被要求披露与国际主流气候披露框架一致的气候影响数据。尽管这一披露要求仅适用于上市公司,但根据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近日于北京召开的2024(第十五届)钢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2024年下半年,钢铁等行业将开展企业碳排放数据报送及月度存证工作。可以看到,这些行动正引导中国钢铁行业有序开展碳核算和披露工作,这将帮助中国钢铁行业对可能即将到来的碳市场交易和CBAM做好准备,并进一步激励企业采用低碳钢生产实践。
钢铁行业降碳示范项目短期内或仍以高炉为主
投资于低碳钢生产的技术除了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外,还需要支持绿色电力供应、绿色原材料供应、人才招聘和工艺调整。
与日本等其他国家类似,中国钢铁行业现阶段还是主要关注高炉-氧气转炉(BF-BOF)工艺,这一点可以从发改委的《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一批)》中看出。首批示范项目经过精选,并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和机构提供行政支持,同时也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这些项目的融资支持。因此,这些项目将被视为“政府认可”的模式。然而,我们注意到首批清单中的项目主要集中在高炉方面,未提及电弧炉(EAFs)或氢直接还原铁(H2-DRI)等转型技术。我们建议中国考虑投资于电弧炉和氢直接还原铁技术,这些技术有望实现显著的碳减排,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推动中国钢铁行业朝着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符合国家碳中和的目标。
作者
左凌玥
研究項目主管